据Wind资讯统计,19家研究机构对9月CPI同比涨幅的平均预测值为2.8%。
作用:提升工作效率,转变生产模式我国云计算产业已连续3年保持30%以上增速,2018年规模达962.8亿元,各行各业积极部署云计算技术,带动了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建议: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安全措施5G+云+AI将成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但近年来,各行业的数据量激增,更多领域开始利用云计算技术挖掘数据价值。趋势:覆盖更多领域,上云将成常态白皮书对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到2023年,中国政府和大型企业上云率将超过60%,全栈自主可控云计算平台将成为政府和大企业的主流IT基础设施,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间的融合效应是如何发挥的?白皮书介绍,过去由于带宽、连接密度和成本等限制,能极大提升计算效率的云计算难以向各行各业实现普遍延伸。因为AI升级迭代所需的庞大数据资源需要5G帮助上传下达,在云计算平台的基础上使用AI,能减少成本。另一方面,相关政策规划出台及时,比如从宏观层面进行指导的《关于加强党政部门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管理的意见》等文件。
如何更好地迎接未来云端新生活?白皮书建议,我国应继续强化政府推动,加快制定云计算产业的相关法律以及安全和服务质量标准,加强安全措施建设。华为云中国区CTO肖苡表示,在Cloud2.0时代,华为云致力于通过5G+云+AI的技术融合,为用户提供技术领先、稳定可靠、安全可控、开放创新的全栈智能云服务,助力政企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姜楠:中国有能力保障自己的吃饭问题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姜楠:说中国目前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含义是很丰富的,它包括了粮食供给充足、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竞争力不断提升等多重信息
当然,他们有他们的评价体系,但这至少是一个参考。广积粮 如何保障?新闻链接:白皮书介绍粮食安全成就2004年以来,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2019年粮食产量有望连续第五年超过1.3万亿斤;口粮实现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综合这些来看,我们的粮食安全仍然有持续提高的需要,而农业的科技安全肯定是粮食安全里面非常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科技保障,没有农业科技的安全,粮食安全从长期来讲就有后顾之忧。着眼未来,整个粮食产业不能仅仅集中在粮食生产保障上,还要从更大视角,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发力,既要保证有足够的粮食产业和库存,还要保证现代化的粮食流通能力和全产业链的掌控能力。
在这样的形势下,今天发布粮食安全白皮书的意义非常大,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概括构建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发展道路,也科学地评价了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更加系统地部署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发展战略,向国人和世界说明和宣告,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是非常稳定的,中国是有能力保证自己的吃饭问题的。央视财经评论员 马光远:到下一个十年,全球可能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未雨绸缪。
如果跳出产业层面,过去搞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下一步要从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体制本身其实也存在很多挑战,同样也需要在制度设计上下大力气。盘中餐 如何更好?姜楠:新时期有新要求 新挑战要有新办法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姜楠:虽然目前粮食安全形势确实比较好,但是,我们的耕地就这么多,我们的水资源就这么多,而我们的粮食需求还呈现刚性增长态势,饲料用粮、工业用粮都明显增加,同时,粮食消费结构提升,消费者越来越喜欢口感更好、质量更高的粮食产品。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96年的414公斤增长了14%,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马光远:夯实粮食安全的科技基础央视财经评论员 马光远:不同发展阶段对粮食安全的要求标准是不一样的,另外,横向看,我们的粮食安全在全球又是什么位置?我们排在《经济学人》2018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第46位,中上游。
1996年,中国政府曾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有力回应了国际社会关于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质疑。姜楠:中国有能力保障自己的吃饭问题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姜楠:说中国目前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含义是很丰富的,它包括了粮食供给充足、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竞争力不断提升等多重信息。尤其是随着开放程度加深加大,对粮食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情况需要的是成体系的粮食安全保障方案,这也正是白皮书系统部署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战略的背景。马光远:中国养活自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央视财经评论员 马光远:过去很多年,国际上关于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不是只有一个两个人问,其实有很多人都在问,那个时候大家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心非常多,但这样的担心已经得到了现实的有力回应。
中国人一般遇到一个人会问你吃了吗?,为什么?吃很重要。消费形式、消费环境在变,粮食安全的定义也会随之而变,我们势必会面临新的挑战。
姜楠:未来要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全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姜楠:现在粮食生产不光涉及到生产环节,还涉及到粮食流通、加工、贸易、销售等各个环节,这也是粮食产业链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到今天,见面还这么问的现象应该说越来越少,说明什么?这个问题真的在走入历史了。
10月14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向国际社会全面介绍了中国的粮食自给能力、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影响和贡献、粮食支持政策、粮食市场开放等问题。时隔23年,中国再次发表粮食白皮书释放了哪些新的信号?怎样才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10月14日晚,《央视财经评论》邀请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楠和央视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做客演播室,深度解析。所以集中到一点,过去靠科技,以后更要靠科技,我们在整个科技层面的提升空间还非常大。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有些产品我们无法自给,也有结构性缺口。马光远:弥补短板,构建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体系。我们粮食安全本身是有保障的,但同时也存在短板,比如农业科技层面跟农业科技发达国家相比,肯定还有不小的差距
自巴西、澳洲发运量回升后,铁矿石进口量自7月起已连增三月,港口铁矿石存量亦自7月起开始回升至目前的四个半月高位。国际方面,巴西以及澳洲发运能力继续回升,加之铁矿石价格上涨后非主流矿有所增运,铁矿石全球发运量增加明显。
国内方面,今年以来全国生铁产量长期维持高位,铁矿石需求一直较为旺盛,而国产矿增量有限。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9月份铁矿石进口量为9913万吨,飙升至2018年度1月份以来最高水平,较8月份的9485万吨增长4.5% ,而去年同期为9347万吨
国际方面,巴西以及澳洲发运能力继续回升,加之铁矿石价格上涨后非主流矿有所增运,铁矿石全球发运量增加明显。国内方面,今年以来全国生铁产量长期维持高位,铁矿石需求一直较为旺盛,而国产矿增量有限。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9月份铁矿石进口量为9913万吨,飙升至2018年度1月份以来最高水平,较8月份的9485万吨增长4.5% ,而去年同期为9347万吨。自巴西、澳洲发运量回升后,铁矿石进口量自7月起已连增三月,港口铁矿石存量亦自7月起开始回升至目前的四个半月高位技术和人才的流动方向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产业的发展方向。小峰相信:凡是机器能干的,绝不麻烦人;凡是机器不能干的,那就想法能干。
今年初,中冶赛迪信息为宝武集团打造的以铁区远程集控为代表的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在韶钢正式投产,给出了答案。该方案将拓展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推进大幅提升工业互联网的创新能力和速度;在应用方面,华为AI芯片及技术将和赛迪工业智能模型与算法的结合,不断提高工业智能化的水平,推进生产制造和服务能力的智慧化,实现降本增效,最重要的是作业安全性将会大幅提升。
秦若峰,重庆人,90后,毕业于重庆邮电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两年前,小峰加入中冶赛迪重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后简称:中冶赛迪信息),担任技术工程师,常年在钢花飞溅、机器轰鸣的钢铁工厂用汗水挥洒青春。
智慧中心集成了中冶赛迪信息自主开发的100多个智能模型,将很多关键设备和系统统一接入平台,采集30多万个点的数据,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传送和智能分析,完成了原本分散各处的8大工序、30个系统、42个中控室、436个操作岗位工人要做的工作。应该做点什么呢?小峰想了很久,当碰到了中冶赛迪信息,所有困惑都消失了:我想成为一名钢铁侠,用技术为钢铁工业带来改变。
避免了人和货的损伤,出库效率提高了50%,最大吊运能力提升了10%以上。这种改变,就是以人为本。原来生产一线的工人大幅减少,危险作业区人员全部撤离,大幅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生产操作的安全性。在中冶赛迪信息,经常可以听到:一个年轻人,天天和工程一线的工人们泡在一起,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一呆就是两年。
这是一个非常酷的项目。当工人坐到屏幕前,一个更高效的钢铁新世界正在打开改变也才刚刚开始。
用机器的智慧,解放人类的双手中冶赛迪信息定位为平台型、生态型大数据服务企业,以智能融合、互联万物为使命。钢铁产业,也因为有了科技的加持,正高速进入全新的高光时代。
依托智能制造云平台,可以打破空间阻隔,形成统一高效管理;同时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可视化,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安全性。这些都深深吸引了小峰,他隐隐觉得,智能与互联,可能是改变钢铁产业、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最好方式。